【推敲文言文原文】“推敲”一词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,出自《唐才子传·贾岛》。故事讲的是贾岛在创作诗句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时,对“推”和“敲”二字反复斟酌,最终决定用“敲”字,从而成就了千古名句。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与艺术追求,也使得“推敲”成为后世用来形容反复琢磨、斟酌文字的成语。
一、原文
“推敲”典故最早见于《唐才子传》,记载了贾岛在作诗过程中对“推”与“敲”的选择过程。此故事虽非出自正史,但广为流传,成为文学史上关于“炼字”与“意境”的经典案例。
贾岛当时正在构思一首诗,其中一句是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。他起初写的是“僧推月下门”,但觉得“推”字不够有力,便改作“僧敲月下门”。后来,韩愈建议使用“敲”字,认为“敲”字更显出夜深人静中僧人轻叩门扉的意境,更具画面感和节奏感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来源 | 《唐才子传·贾岛》 |
主角 | 贾岛、韩愈 |
诗句出处 | 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 |
关键字 | 推、敲 |
故事背景 | 贾岛作诗时对用字的反复斟酌 |
结果 | 最终选用“敲”字,形成千古名句 |
含义 | 表示对文字的仔细推敲与艺术追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“推敲”一词的由来,象征文学创作中的严谨态度 |
三、总结
“推敲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具体例子,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视语言精炼、意境深远的重要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写作中,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,因此需要反复推敲、精益求精。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文,也适用于现代写作与表达。通过“推敲”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力量与美感,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