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计生是什么意思】“计生”是“计划生育”的简称,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控制人口增长、提高人口素质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。该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,至21世纪初逐步调整,成为我国人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以下是对“计生”含义的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:
一、计生的定义
计生即“计划生育”,是指国家通过法律、政策、宣传教育等手段,对生育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,以达到控制人口数量、优化人口结构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。
二、计生的主要内容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目标 |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,提高人口素质,改善民生,促进经济发展 |
政策对象 | 主要针对城镇居民,后逐步覆盖农村地区 |
主要措施 | 宣传教育、婚育指导、节育手术、奖励与惩罚机制等 |
执行方式 | 政府主导,基层组织(如居委会、村委会)具体落实 |
时间范围 | 20世纪70年代至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前 |
影响范围 | 全国范围内,尤其是城市地区 |
三、计生政策的演变
时间 | 政策阶段 | 主要内容 |
1970年代 | 初期推广 | 鼓励晚婚晚育,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|
1980年代 | 强化执行 | 推行独生子女政策,严格限制多胎生育 |
1990年代 | 稳定发展 | 加强宣传,完善奖惩制度,提高服务质量 |
2000年后 | 调整优化 | 开始探索“单独二孩”、“全面二孩”政策 |
2016年 | 全面开放 | 取消“一孩政策”,允许每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 |
四、计生的意义与影响
- 积极方面: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,缓解了资源压力,促进了经济发展。
- 消极方面:导致性别比例失衡、老龄化加剧、家庭结构变化等问题。
- 社会反响:随着政策调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幸福与个体权益。
五、总结
“计生”作为中国人口管理的重要政策,曾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,其政策也不断调整和完善。如今,国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、科学管理,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。
注: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,旨在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释,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,力求贴近真实写作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