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黏虫是什么虫】黏虫,学名 Ostrinia furnacalis,又称夜蛾、玉米螟、草螟等,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,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,尤其在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地危害严重。黏虫属于鳞翅目,夜蛾科,主要以幼虫为害农作物,尤其是玉米、小麦、水稻等禾本科作物。
一、黏虫的基本信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黏虫 |
学名 | Ostrinia furnacalis |
英文名称 | Armyworm / Cutworm |
分类 | 鳞翅目(Lepidoptera),夜蛾科(Noctuidae) |
主要寄主 | 玉米、小麦、水稻、高粱、大豆等 |
危害方式 | 幼虫啃食叶片、茎秆,造成减产 |
发生季节 | 多发于春、夏两季 |
分布范围 | 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 |
二、黏虫的形态特征
- 成虫:体长10~15毫米,灰褐色或黄褐色,翅膀上有深色斑纹。
- 幼虫:体长可达30毫米,颜色多为绿色、黄绿色或棕色,头部呈褐色,有黑色斑点。
- 卵:椭圆形,乳白色或淡黄色,常成块产在叶背或土壤中。
三、黏虫的危害与防治
危害特点:
- 幼虫群集取食叶片,造成“缺刻”或“穿孔”,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。
- 若发生在玉米抽雄期,会严重影响授粉和结实。
- 在小麦拔节期,幼虫钻入茎秆,导致植株倒伏。
防治方法:
- 农业防治:轮作、深耕、清除田间杂草。
- 物理防治:利用灯光诱杀成虫。
- 生物防治:释放天敌如赤眼蜂、寄生蝇等。
- 化学防治:使用高效低毒农药,如氯虫苯甲酰胺、甲维盐等。
四、黏虫与草地贪夜蛾的区别
虽然两者都属于夜蛾科,且均为农业害虫,但存在明显差异:
项目 | 黏虫 | 草地贪夜蛾 |
学名 | Ostrinia furnacalis | Spodoptera frugiperda |
外形 | 较小,颜色偏灰绿 | 较大,颜色多样,有黑色斑点 |
寄主 | 禾本科作物为主 | 禾本科及多种作物 |
危害时间 | 春夏为主 | 全年均可发生,南方更严重 |
五、结语
黏虫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害虫之一,其危害性强、繁殖快、适应力强,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。因此,及时监测、科学防治是控制黏虫危害的关键。通过综合运用农业、物理、生物和化学手段,可以有效降低黏虫对农作物的影响,保障粮食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