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呆若木鸡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呆若木鸡”是一个源自《庄子·达生》的成语,原意是形容一个人神情呆滞、毫无反应,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因惊吓或震惊而显得呆板、无神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极度紧张、恐惧或惊讶时的状态。
在古代,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描述一种技艺高超、内心沉稳、不轻易动怒的境界,而非单纯的“呆”。因此,“呆若木鸡”不仅有字面意义,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。
以下为《庄子·达生》中“呆若木鸡”的原文及其翻译,便于理解其本义与引申义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郑国有个善于斗鸡的人,名叫纪渻子。 | 郑国有一个擅长斗鸡的人,名字叫纪測子。 |
他为国王养了一只鸡,过了三天,国王问:“鸡可以斗了吗?” | 他为国君饲养了一只鸡,过了三天,国君问:“这只鸡可以斗了吗?” |
纪渻子说:“还不行,它还虚浮骄躁。” | 纪測子回答:“还不能,它还显得浮躁骄傲。” |
又过了五天,国君又问:“可以斗了吗?” | 又过了五天,国君再次问:“可以斗了吗?” |
纪渻子说:“还不行,它的气性还没有完全收敛。” | 纪測子说:“还不行,它的气势还没有完全收敛。” |
又过了七天,国君再问:“可以斗了吗?” | 又过了七天,国君再次问:“可以斗了吗?” |
纪渻子说:“可以了。它的神情像木头一样,即使别的鸡来挑衅,它也不动不惊。” | 纪測子说:“可以了。它的神情就像木头一样,即使其他鸡来挑战,它也不会动弹。” |
国君于是让这只鸡去斗,结果没有一只鸡能斗得过它。 | 国君于是让它去斗,结果没有一只鸡能胜过它。 |
三、成语解析
- 出处:《庄子·达生》
- 原意:形容斗鸡经过训练后,达到一种沉稳、内敛、不动声色的境界。
- 引申义:现多用来形容人因惊吓、震惊或紧张而显得呆滞、无反应的样子。
- 哲学含义: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,真正的高手往往外表平静,内心强大。
四、使用场景
- 日常用语:如“他听到消息后呆若木鸡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”
- 文学作品:常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或环境氛围。
- 教育意义:可用于教学中讲解成语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。
五、结语
“呆若木鸡”虽字面看似贬义,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哲学思想。通过了解其来源与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这个成语,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“静”与“定”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