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行业中心 > 优选问答 >

苏武牧羊的原文及翻译

2025-09-26 19:59:56

问题描述:

苏武牧羊的原文及翻译,卡了三天了,求给个解决办法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26 19:59:56

苏武牧羊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
《苏武牧羊》是出自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中的一段历史故事,讲述了西汉时期外交使节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,坚持不屈、忠于国家的感人经历。故事展现了苏武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,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题材。

本文将提供《苏武牧羊》的原文,并附上逐句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故事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:

原文 翻译
武字子卿,少以父任,兄弟并为郎。 苏武字子卿,年轻时因父亲的功绩而被任命为官,兄弟几人都担任了郎官。
汉武帝时,以中郎将使匈奴。 汉武帝时期,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。
与副中郎将张胜谋杀单于近臣,欲降之。 他与副中郎将张胜策划杀害匈奴单于的亲近大臣,企图让单于投降。
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。 正好缑王和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境内谋划反叛。
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有旧,阴相结。 虞常在汉朝时就与副使张胜有旧交,暗中联合。
会事发,张胜谋杀单于近臣,坐死。 事情败露后,张胜因参与谋杀单于近臣而被判死罪。
武曰:“事如此,此必及我。” 苏武说:“事情到了这个地步,一定会牵连到我。”
乃欲自杀,以全其节。 于是想要自杀,以保全自己的气节。
会吕嘉、卫律等共议,欲杀武。 吕嘉、卫律等人商议后,决定杀了苏武。
武曰:“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,当死。 苏武说:“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近臣,应当处死。
若知而告之,是谓‘明’也。” 如果知道却不去告发,就是‘明知故犯’。”
“吾已失节,岂可复言?” “我已经失去了气节,怎么还能再说什么?”
卫律曰:“公见陵之辱,何忍? 卫律说:“你看到被凌辱的情景,怎么还能忍受?”
若降,富贵可得;若不降,死而已。” 如果投降,可以得到富贵;如果不投降,只有死路一条。”
武曰:“汉家恩德,不可忘也。” 苏武说:“汉朝的恩德,不能忘记。”
“我既无罪,安能降乎?” “我没有罪,怎么能投降呢?”
卫律曰:“今不降,即死。” 卫律说:“现在如果不投降,就死。”
武曰: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 苏武说:“生死由命,富贵由天。”
卫律又举剑欲击之,武不动。 卫律举起剑要砍他,苏武纹丝不动。
卫律曰:“汝能降,吾亦当劝之。” 卫律说:“你能投降,我也愿意劝别人投降。”
武曰:“我非降也,乃守节耳。” 苏武说:“我不是投降,而是坚守气节。”
单于愈益欲降之。 匈奴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。
尝有大雪,武卧啮雪,与旃毛并咽之。 曾经下大雪,苏武躺在地上吃雪,把毡毛一起吞下去。
数日不死,匈奴以为神。 多天没死,匈奴认为他是神。
单于壮之,欲以女妻之。 单于佩服他的气节,想把女儿嫁给他。
武不肯,遂徙北海上。 苏武不愿意,于是被流放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)一带。
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,掘野鼠而去草实而食之。 苏武到了北海后,粮食不供应,只能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吃。
居五年,匈奴太子死。 过了五年,匈奴太子死了。
单于令武与李陵俱往。 单于让苏武和李陵一起去。
李陵劝武降,武不从。 李陵劝苏武投降,苏武没有听从。
武曰:“汉家天子,我未敢忘。” 苏武说:“汉朝的天子,我从未忘记。”
陵叹曰:“嗟乎!义士!哀哉!” 李陵感叹道:“唉!义士啊!真令人悲哀!”
久之,单于使使晓武,会论虞常,欲因此降武。 过了一段时间,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,打算借虞常的事情逼他投降。
武曰:“汉使张胜,与虞常有谋,皆当死。” 苏武说:“汉使张胜和虞常有阴谋,都应当处死。”
“我无与焉,安得死?” “我没有参与,怎么会死呢?”
单于愈怒,欲杀之。 单于更加愤怒,想杀他。
武曰:“我本汉使,岂肯降?” 苏武说:“我是汉朝的使者,怎么可能投降?”
单于曰:“汝虽强,终不降。” 单于说:“你虽然强硬,终究不会投降。”
武在匈奴十九岁,始以强壮出,及还,须发尽白。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,刚去的时候正值壮年,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。

三、总结:

《苏武牧羊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苏武对国家的忠诚、对信仰的坚守以及面对强权时的坚定意志。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,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。

通过上述原文与翻译的对比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武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艰难困苦,以及他始终不改初心的决心。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