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丘之貉什么意思】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同一类人或同一类事物,尤其是指那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、彼此相似的人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,带有贬义色彩,多用于批评或讽刺。
一、成语解释
出处:出自《汉书·杨恽传》:“今子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昔有伍子胥以谏死,而吴王不悟,遂亡楚国;今子欲以一丘之貉,而自谓贤者。”
字面意思:一个山丘里的狐狸,比喻同类事物或人。
引申含义:指同一类人,彼此之间没有本质差别,通常带贬义,表示对某群体的轻视或讽刺。
二、用法与示例
用法 | 示例 |
用于形容人 | 他们几个都是“一丘之貉”,都是一样的自私自利。 |
用于形容事物 | 这些产品虽然品牌不同,但质量都差不多,真是“一丘之貉”。 |
用于批评群体 | 他总是喜欢把问题归咎于别人,真是“一丘之貉”的典型代表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同流合污、沆瀣一气、鼠辈、一模一样 |
反义词 | 鹤立鸡群、出类拔萃、与众不同、卓尔不群 |
四、总结
“一丘之貉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同一类人或事物,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,尤其在贬义语境中使用较多。在日常交流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,但也要注意语境和对象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冒犯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一丘之貉 |
出处 | 《汉书·杨恽传》 |
字面意思 | 一个山丘里的狐狸 |
引申意义 | 同类人或事物,常带贬义 |
使用场景 | 批评、讽刺、对比 |
近义词 | 同流合污、沆瀣一气 |
反义词 | 鹤立鸡群、出类拔萃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一丘之貉”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,反映了古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