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和氏璧文言文原文】一、
《和氏璧》是出自《韩非子·和氏》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讲述了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发现一块璞玉,并两次献给楚王,却因未能识得其价值而被诬陷、受刑的故事。文章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“真才不遇”“识人之难”的深刻道理,同时也表达了对忠贞不屈精神的赞美。
文中强调了“玉虽有美质,在于石间,不自见”的观点,说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慧眼识别。同时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与误解,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
> 和氏璧
> 楚人和氏得玉于楚山中,奉而献之于厉王。厉王使玉人相之,曰:“石也。”王以和为诳,而刖其左足。
>
> 及厉王薨,武王即位,和复奉其玉以献之。武王使玉人相之,又曰:“石也。”王又以和为诳,而刖其右足。
>
> 武王薨,文王即位,和乃抱其玉而泣于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泪尽而继之以血。
>
> 文王闻之,使人问其故。曰:“吾非悲刖也,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,贞士而名之以诳也。”
>
>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玉,曰:“此天下之宝也。”遂命曰:“和氏之璧。”
三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人物 | 行为 | 结果 | 原因 |
和氏 | 两次献玉 | 被刖足 | 王未识玉 |
厉王 | 令玉人相玉 | 认为是石 | 不识玉质 |
武王 | 再次令玉人相玉 | 仍认为是石 | 同样不识玉 |
文王 | 令玉人剖璞 | 得玉 | 终识玉之价值 |
四、思想内涵总结
- 真才需识:真正的才能或珍宝,若无识者赏识,终将被埋没。
- 忠诚与坚持:和氏虽遭冤屈,仍不改初心,体现了忠诚与坚韧。
- 社会现实批判:讽刺了当时统治者昏庸、用人不明的现象。
- 玉石与人性:玉喻才,石喻无知,强调了识人的重要性。
五、结语
《和氏璧》不仅是一则关于玉的故事,更是一则关于人才、识人与社会的寓言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,唯有智慧与公正,才能让人才得以施展,让宝藏重见天日。